發布于 2016-06-21 00:00:29
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瑋)“在新一輪的IT+BT發展中,深圳精準醫療不僅有生命科學做引擎,還有大數據和IT做引擎,再結合資本這個‘燃料’,一旦起飛,將是最強大的。”6月13日,第四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首個平行論壇“中美精準醫療產業和政策論壇”舉行,吸引了來自中美的基因測序、大數據處理等精準醫療領域的領軍人物。當日,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還聯合向行業發出精準醫療產業和政策聯盟倡議,并將開展生命科學的經濟學研究。
精準醫療產業規模達4000億元
精準醫療是一種將個人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差異考慮在內的疾病預防與處置的新興方法。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說,生物基因技術在過去20年迅速發展,基因和細胞科學引發新一輪技術革命,精準醫療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精準醫療更多依賴數字化分析,這就擴展到了IT業、細胞分析等產業領域。“美國的生物產業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的6倍,而深圳僅略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由此可見,國內生物產業,包括生命科學的發展,有極大的潛力,但現在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蔡羽表示,2015年深圳在戰略新興產業的基礎上,又提出未來產業,包括生命健康、海洋經濟和航天航空。其中,精準醫療目前的產業規模是4000億元,成為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深圳市衛計委副書記廖澍華表示,精準醫療在深圳已取得一定發展成果,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都成立了相關研究院、醫學中心等,世界罕見病在深圳也治好過。“深圳打造‘衛生強市’計劃中提到,到2018年將建成10個轉化醫學、10個生物醫學的創新平臺、5個精準醫學、5個中醫藥、5個‘互聯網+醫療’和5個公共衛生的創新平臺;到2020年則要建成10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臨床實驗機構,建成深圳市科學院精準醫療研究院,主要防止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出生缺陷還有罕見病。”廖澍華說,到2025年,希望深圳居民的人均壽命從現在的78、79歲左右提升到82歲。
大數據分析或成發展機會
廖澍華認為,深圳的精準醫療仍然存在包括創新能力不足、缺乏統一質量標準、行業自律性有待加強等問題。而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祥則說,自己在深圳做了11年的一個深切體會是:“精準醫療不僅是科學的創新、技術的創新,更主要的是要有一個產業環境。”
“技術已經成熟了,科學也已經發展了,但相應的政策法規環境,乃至人們的觀念沒有跟上,產業就很難得到發展。”胡祥說,產業政策和環境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從今年開始,基礎設施建起來以后,就可以做大量的細胞存儲,同時可以得到每個人的健康數據和檔案。這將使我們從一個傳統的生物制藥和醫藥企業,轉變成了一個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模式的健康管理和未來精準醫療的企業。這就改變了生物制藥公司成長的曲線,也反映了整個深圳的創新環境。”
“我們都知道最重要的叫預防重于治療,但為什么做不到?因為缺乏采集數據的手段,缺乏對大數據、醫學知識庫的精準分析。”胡祥認為,在精準醫療上,深圳或許會成為下一個重要策源地。“我認為是有機會的,深圳早就有了超算中心、有基因測序,也有個體化治療網絡,加上深圳政府的創新能力非常好,我對深圳充滿信心。”
>>>>鏈接
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深圳做了什么?
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蔡羽指出,自深圳率先把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規劃為戰略新興產業后,2015年這些產業的規模達到2.3萬億元,增加值超過了7000億元,占整個GDP的17.4%,對經濟發展貢獻則達到了60%。
那么,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創新之城究竟做了什么?蔡羽給出了四條經驗:一是提早謀劃布局,打造新興產業高地;二是補齊創新短板,建設創新載體;三是強化財政支持,加大研發投入;四是構建開放網絡,強化資源配置。
深圳財政對研發的投入幾乎不遺余力,去年的研發投入的GDP占比已經跟以色列和韓國處在同一個水平,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針對“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資源并不是特別豐富”的短板,深圳采取超常規發展創新載體,包括國家省市一級的工程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以及企業的技術研究中心;新建各種研究院,包括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基因免疫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等,以及密集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包括南方科大等研究型大學和特色學院來補缺。
如今借力于戰略新興產業,深圳又融入全球,面向全球集聚創新人才和強化資源配置的階段,先后參與了中微子實驗的國際合作項目、歐盟地平線2020研發計劃、國際基因組計劃。與硅谷、以色列搭建了一個“創新創業直通車”,并支持華為、中興在全球布局67個研發中心。同時,推進深港創新圈,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建立了產學研基地。
但蔡羽特別強調,科技成果產業化最核心的就是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深圳的投資機構有4.6萬家,注冊資本超過2.7萬億元。“目前,深圳設立了一個300億元的創投引導基金,聯合國家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成立12家新興產業基金。而除了高科技企業本身,深圳的科技服務業規模也超過了1000億元左右,這也推動了產學研的緊密合作,在包括移動互聯、機器人、云計算領域建立了45個產學研聯盟和7個專利聯盟。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為“發展精準醫療 深圳優勢何在”